澳稀土巨头称全球买家必须接受溢价,才能绕开中国
澳大利亚稀土巨头莱纳斯首席执行官拉卡兹的一席话,道出了全球稀土市场残酷的现状与野心。
“全球稀土买家必须接受溢价,才能从中国以外的地区获得安全稳定的供应。”澳大利亚稀土巨头莱纳斯(Lynas Rare Earths Ltd.)首席执行官拉卡兹(Amanda Lacaze)在10月30日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如此表示。
她略带讽刺地补充道,“有相当一部分客户认为,如果他们手一合,眼一闭,开始祈祷,这一切就会消失,他们就能继续使用来自中国的更便宜的稀土。”
01 西方稀土的“溢价”现实
在全球稀土市场中,中国凭借几十年建立起的供应链,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国控制了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与加工以及93%的磁体制造。
这种市场地位使得中国以外的稀土生产商难以在价格上竞争。
拉卡兹直言不讳地指出,监管应该着眼于解决价格无法支持中国以外可行产业的问题。她强调,“如果企业长期无法盈利,向这个行业注入资金是没有用的。”
澳大利亚虽为世界第四大稀土生产国,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韦尔德山矿场,但其稀土产业仍严重依赖政府支持和客户对“安全供应”的支付意愿。
02 地缘政治下的稀土博弈
稀土金属及磁体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战斗机等高精尖产品的核心材料,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近年来,全球重大国正积极寻求稀土供应的多元化,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今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签署了 “美国-澳大利亚关键矿产与稀土供应链安全框架” 。
该框架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双方各投资约10亿美元,共同开发价值达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项目。
这一举措旨在加速优先项目的推进,帮助两国构建更具韧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矿产与稀土供应链。
03 中国稀土管制的新规
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也在调整其稀土政策。今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新规。
这些管制措施覆盖了三大类情况: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制造稀土物项(价值比例达到0.1%及以上)、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稀土物项,以及原产于中国的稀土物项。
根据新规,向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涉及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则将“逐案审批”。
这些措施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04 莱纳斯的崛起与挑战
莱纳斯作为中国以外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的缩影。莱纳斯的发展离不开日本公司的“输血”。
2010年中国停止对日本稀土出口后,日本积极寻求替代供应商,其中包括双日株式会社在内的日本企业为莱纳斯提供了支持。
最近,双日株式会社已开始从莱纳斯进口重稀土,这是首次从澳大利亚矿石中提取并在莱纳斯的马来西亚工厂分离、精炼后出口至日本的重稀土。
尽管莱纳斯近期业绩亮眼——第一季度收入同比猛增66%,达到2.002亿澳元,但仍低于市场预期。
同时,莱纳斯已开始生产9吨镝和铽,这是稀土中最有价值的两类重稀土元素。
05 替代供应链的前景
澳大利亚目前有两个正在运营的稀土矿山,但没有大型加工设施。一旦矿石被开采,就会被运往亚洲进行加工。
美澳关键矿产框架的一个主要重点就是在澳大利亚国内市场发展下游加工业。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高昂的能源与劳动力成本使澳大利亚稀土精炼厂的建设成本几乎是亚洲地区的5倍。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关键矿产研究员玛丽娜表示:“即使美国及其所有盟友将稀土加工作为国家项目,我也会说,至少需要五年才能赶上中国。”
稀土供应链的重构远非一朝一夕之事。澳大利亚战略材料公司宣布今年7月至9月发货40吨稀土金属,并与美国、德国厂商签署钕铁硼供应协议。
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买家仍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接受中国以外的溢价供应,还是依赖中国的高效但受管制的市场。
这个选择,已远非简单的经济账目,而是掺杂了安全、战略与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