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募前三季度投资风向:有色金属与硬件设备受青睐
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流向,正悄然描绘着下一阶段资本市场的价值轮廓。
随着2025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季报披露收官,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最新持仓路线图浮出水面。统计数据显示,百亿级私募三季度出现在117家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合计持股市值高达376.80亿元。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重仓持有3700余家A股上市公司,持股市值共计4.43万亿元。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专业机构的布局方向成为市场风向标。数据显示,有色金属、硬件设备等行业成为公私募共同青睐的领域,而科技与周期板块则呈现“双轮驱动”格局。
01 行业布局:资金流向揭示投资共识
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结束,市场主力资金的布局路径清晰可见。
有色金属行业成为公私募基金共同看好的方向,整体市场表现亮眼。
久阳润泉董事长胡军成透露:“我们在2021年就开始买入有色相关投资标的,至今已坚守近5年”。
在美联储连续降息预期与算力、新能源需求扩张等因素推动下,有色金属的长期价格中枢有望持续抬升。
硬件设备领域同样获得机构广泛认可。统计显示,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共同持有的332只个股主要分布于硬件设备等行业。
从二级行业视角看,主动偏股基金前五大重仓行业中,半导体、通信设备、电池、消费电子、元件均位居前列。
百亿私募的持仓结构同样彰显了对科技领域的高度热情。按持股市值计算,计算机行业以106.72亿元稳居百亿私募第一大重仓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紧随其后,虽然仅涉足2家公司,但持股市值高达64.65亿元。
02 私募基金:科技与周期双主线并进
三季度,百亿级私募展现出积极的调仓态势,新进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4家,同时增持12家,减持25家。
科技赛道成为百亿私募布局的重中之重。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百亿私募重仓TMT领域合计持股规模193亿元,在整体重仓股持仓市值中占比过半。
这一布局与业绩表现高度相关。收益领先的百亿私募机构,大多精准布局了科技AI、新能源、贵金属等方向。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分析认为:“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以及科技自主可控需求的增加,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周期板块同样获得部分私募青睐。有色金属行业虽然被持有个股数量有限,但凭借单行业64.65亿元的持股市值,占据百亿私募重仓行业的第二把交椅。
基础化工行业同样被百亿私募重点配置,共有12家公司吸引了超过27亿元的资金。
高毅资产基金经理邓晓峰管理的基金重仓持有紫金矿业,尽管三季度进行了减持,期末持股市值仍约53亿元。
03 公募基金:持仓结构偏向科技成长
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三季度持仓变动同样引人关注。
公募基金整体权益仓位明显上升,尤其偏好创业板、科创板等新兴板块。
创业板超配比例高达13.57%,科创板超配比例也达到7.40%,而主板则被明显低配。
电子行业成为公募基金最大重仓领域,实配比例升至25.5%,超过2021年电力设备牛市时20.3%的高点。
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公募基金对电子行业的看好程度达到极高水平。
从个股层面看,宁德时代、贵州茅台、中际旭创和新易盛4只个股获公募基金持有市值均超1000亿元。
同时,公募基金增持了AI龙头、创新药及有色板块,而减配了社服、通信、轻工及部分消费类公司。
04 机构动向:知名基金经理调仓路径
三季度,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操作呈现出鲜明特点。
高毅资产冯柳减持海康威视5800万股,这已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减持。
但同时,冯柳增持瑞丰新材330万股至1180万股,并新进中伟股份与东富龙前十大股东。
高毅资产邓晓峰则大幅减持紫金矿业约1860万股,期末仍持有约1.8亿股,市值约53亿元。
业内分析,邓晓峰减持紫金矿业或是获利了结,锁定收益,该股在2025年三季度涨幅超过50%,年内涨幅一度接近100%。
睿郡资产董承非大幅加仓扬杰科技,旗下三只产品合计持股增至1095.98万股,期末市值达7.62亿元。
董承非还在三季度新进鼎龙股份前十大流通股东,持有903.9万股,市值高达3.28亿元。
05 市场展望:均衡配置应对震荡行情
展望2025年最后两个月的A股市场,多家一线私募仍保持了相对积极的看法。
百亿级私募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认为,从宏观层面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这其中包括“十五五”规划、海外环境出现积极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等。
在具体策略上,平衡成长与价值成为多家机构的选择。
前海钜阵资本投资总监龙舫建议,在配置上可借鉴“哑铃型”结构:一端继续配置AI软硬件、半导体、创新药等科技成长板块;另一端则适当增配大金融、资源品、消费等低估值板块。
沪上一位私募基金经理透露,接下来会均衡布局:一方面坚守标的库中业绩具备确定性的标的;另一方面挖掘能够穿越周期的消费股。
对于普通投资者,业内专家建议,简单“抄作业”存在风险。
排排网财富研究总监刘有华指出,百亿级私募的资金规模、投资策略、持仓周期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与个人投资者存在巨大差异。
格上基金项目总监崔波补充说,私募机构对个股的研究深度远超普通投资者,他们清楚地知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
机构资金的轨迹从来不是偶然的。三季度公私募大举进军有色金属与硬件设备领域的背后,是机构对“科技+周期”双主线的长期看好。
计算机行业占据百亿私募第一大重仓行业,公募基金电子行业持仓比例创历史新高,这一个个数据背后,勾勒出的是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未来图景。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持仓变化不仅是机构观点的体现,更是观察市场脉动的窗口。但正如业内专家所提醒,机构持仓是“藏宝图”而非“财富密码”,市场永远青睐那些坚持独立判断、理性决策的投资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