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系统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取得的系列成果,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四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9日晚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具体成果如下:揭示月背岩浆活动: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此类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证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丰富了月球火山活动历史。获取月背古磁场信息: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测定月背月幔水含量: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至1.5微克/克,是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值,表明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干”。发现月背玄武岩源区特征: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它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极度亏损,或缘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还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让人类在了解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方面有了更精确的“宇宙时钟”标尺。这些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内部组成和演化的认识,也为月球资源的评估与利用提供了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