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相关新发现如下:揭示月背玄武岩源区特征: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采集到的约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样品开展研究,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之下的月幔源区极其缺乏易熔元素。基于此,科研团队提出了该区域玄武岩源区物质的两种可能的形成原因,既可能是月球最初形成的“先天状态”,也可能是后期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作用的“改造结果”。发现月背存在两期玄武质火山活动:研究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月球火山活动的认识,为研究月球的热演化和内部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线索。获取月背古磁场信息: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分析,获得了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这是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明确月背月幔水含量:研究获取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这对于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月球上的水循环和相关地质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此前科学家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还确定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验证了全月尺度月球岩浆洋假说,使月球岩浆洋假说第一次有了“背面”证据等。这些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
|